豆瓣8.6,现代版《放牛班的春天》,只为告诉父母教育最好的样子
作者:热点 来源:时尚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3-10-04 18:34:53 评论数:
文 | 西林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编辑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
恰好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 ,牛班叫《巴赫曼先生和他的为告学生》,给了我答案 。诉父
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母教纪录片 ,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前一年的育最样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的故事。有人可能会说,豆瓣的春专门给一位老师拍纪录片 ,现代他是版放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吗 ?他是不是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恰恰相反,巴赫曼先生只是牛班教师队伍中平凡的一位。但是为告在他的课堂 ,没有各种成功学论调,诉父没有高谈阔论 ,母教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与考试内容,只有循循善诱 ,通过“教”和“育”,激发这群12-14岁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
用了3个多小时观摩巴赫曼先生的课堂 ,聆听了他与学生的日常交流 ,我最直接的感受是 :如果所有孩子都有这么一位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 ,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有办法得到缓解 。
一个多文化的课堂
培养了孩子的三项重要能力
施塔特阿伦多夫,一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
仅仅是在巴赫曼任教的这个班级,学生就来自12个国家 ,有的是出生在德国的移民二代 ,有的是不久前才跟随父母搬来的 ,德语都不会说几句甚至根本听不懂。
先别说语言 、文化、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就连孩子们的学习进度都相差甚远 。再加上这群学生都处于12-14岁这么敏感的青春期,矛盾与冲突随时一触即发 ,这对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 。
但是巴赫曼先生,永远都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照顾到每一位孩子的情绪,并且引导他们怎么正确处理问题 。
一个多文化的课堂,必然会催生很多关于历史、社会、宗教 、文化、性别等话题的讨论,巴赫曼都坚持一个原则 :敞开自我 ,畅快表达 ,不仅自己不会带着预设立场去评判,也鼓励学生们彼此相互交流、理解与包容。
所以你会看到 ,在巴赫曼的课堂上 ,无论是阅读课、写作课还是音乐课,看起来都非常的轻松自由 ,学生们可以坐在教室里的任何一个角落、以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安静看书,老师会带着孩子即兴表演,弹琴、唱歌、组乐队......
看似散漫无序,内容轻松简单,但是恰恰抓住了孩子个性成长的三项重要能力——表达 ,尊重 、辩论。
1 、表达,让孩子能够不断地探索自我。
他会鼓励内向的孩子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展示和描述自己手抄报的故事 ,慢慢地引导学生探寻自己的创作意图;
他会坐下来仔细聆听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畅想 ,还不忘确定孩子对所选择的职业是否了解。
2 、尊重,让孩子之间有了交流的基础,也有了平等和包容的可能 。
在巴赫曼的课堂 ,你不会因为迟到或者学习差受到批评,但如果你在同学发言时插话或者开小差,对不起,你会被大声呵斥并且请出教室 。
在孩子表达、演讲时 ,德语标不标准不重要 ,语法和单词是否正确表达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巴赫曼先生最看重的是学生们能否学会尊重他人,认真聆听 。
3、辩论激发孩子思考,不断地接近问题的内核、事实的真相 ,从而更好地共情他人,提升自我 。
课堂上,巴赫曼非常支持学生们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你经常会看见几个孩子各抒己见,争论到最后 ,有孩子甚至会说 :“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先不论对错,我惊讶于一个小学生能有如此坚定的立场和独立的价值观 。
没有条条框框的课堂
什么都能聊,什么都能探讨
有人觉得 ,巴赫曼的课堂简直就是教育界中的乌托邦。
没有堆积如山的课本、作业 ,墙壁上也没有打鸡血的标语、名人名言 ,等等。随处可见的是,学生们的手抄报 、绘画作品 ,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材 、乐器 。
在教室中你随时可以看到,巴赫曼弹着吉他 ,有孩子打着鼓 ,其他孩子围在一起欢快起舞歌唱的场景 。
不仅如此,巴赫曼上课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秉持开放 、尊重的原则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输出观点想法。
比如会谈到恋爱、婚姻以及家庭分工 ,有男生表示自己是不会结婚的,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当你结了婚 ,就得忙死忙活赚钱养家糊口,而妻子就只是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此话一出,随即引发热议,有女同学认为,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是非常累的事情,丈夫与妻子之间要相互尊重,才是相处之道 。
巴赫曼没有针对此问题给出“标准答案” ,也没有发表个人看法 ,而是以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
— 尊重从何而来?
— 由爱而生 。
谈到同性恋的时候 ,有学生觉得这是非常“恶心”的 ,巴赫曼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而是通过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来让孩子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就像有网友说,巴赫曼老师实力诠释了:
教育不是一场自上而下、充满结论的告知,而是一场充满问号的引导和探索。
教育不是一场自上而下、充满结论的告知,而是一场充满问号的引导和探索 。
最重要的一课 :
沟通与同情
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背后 ,其实还有紧迫感和焦虑感 ,因为学生们正在面临人生第一次重要的分水岭 :小升初。
德国“小升初”阶段有三条路可以走 。根据教育质量由优到劣分别为:文理中学、专科中学、职业中学 。文理中学学制8年,是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其他的学制分别为5-6年,更侧重职业教育。
所以,这个阶段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是否有资格参加高考 ,这也是第一次教育分流。某种程度上来讲,老师们最后一次的评级商讨 ,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
德国初等教育采用“六分制” ,一分为最优,六分为最差。在离最终的小升初评级商讨没多久的测验中,有四位同学拿了六分,也就是“F”。
身为班主任,巴赫曼提议成绩好的学生一对一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德语单词 ,然后他向其他老师请求,给予这些考了六分的孩子一次重考的机会。
但一个叫Jamie的孩子提出抗议,在他看来,大家都是一起学习的 ,如果他们当时没有学好,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